外观世界内观心
服务热线9:00-21:00 / 021-22818-606
到底是谁伤了谁?——我看王猛事件
发布时间:2018-02-05 12:16:40| 浏览次数:

2018-02-01 王明姬      明姬心理工作室

 

1.jpg


近日,一篇名为《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 12年春节不归决裂拉黑父母6年》的报道在网络上流传,再次引发一波关于“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网络大讨论。

目前看来,评论呈现两极观点,有些网友很有共鸣,理解并鼓励支持王猛,同时翻出自己的童年“黑暗历史”和“苦痛遭遇”,一起向父母们发出声讨;也有些网友批评王猛不知感恩,认为他把责任推给父母,是不成熟和不理智的表现。

我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翻阅了这篇报道的原文、阅读了10余篇网络评论,并静心思考了一天之后,我决定动笔写下我的四点思考。

在此,必须声明,我不想站在某一方的立场去指责另一方,一个巴掌拍不响,两败俱伤有缘由。我想以一个纯粹心理学者的中立角度,去解构这个“人人受伤”的三口之家(如果他们现在的状况还能称为家的话),去思考隐藏在控诉和委屈背后的心理机制。

 



思考一:为什么父母与王猛的思维差异如此之大?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其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生活经历都息息相关。


当我看到王猛对父母的满腹怨恨不可排解不得不撰写万字长文以作发泄,又看到父母直到今天都莫名其妙儿子为啥耿耿于怀念念不忘那些旧事琐事,我就知道,这场亲子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在于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也不是孩子对父母缺少感恩之心,而是双方关注的焦点和归因方式完全不同,导致同样的一件事情,在双方各自解读后,呈现出让人瞠目结舌的巨大分歧。


王猛的父母是50年代的大学生,那一代人的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价值观念,比如,遇到事情不愿意麻烦别人,总是想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所以他们经常做内归因,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作为80后王猛同学,从他的万字长文中可以很清晰地判断出来,他是一个外归因的人,就是说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更习惯从外部环境找原因,比如家庭、比如父母。


举个例子来解释这种巨大差异。王猛说,他上高二时,希望父母跟校方反映一下学校的学习环境不好,父亲不仅没有支持,反而告诫他,“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在父亲看来,当儿子与环境之间出现了不兼容,应该是儿子自己主动做出改变,学会与别人相处,哪怕那个人不好相处。这种处理方式不是父亲刻意要拒绝儿子的要求,而是他觉得“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才是正确的做法,因为父亲自己就是这样走过人生的,这就是他的思维方式。


但是,在王猛看来,父亲的这种做法,就是毫不顾忌他的感受,所以他周围的学习环境差,不是自己的人际关系差,而是父亲不去找学校的错;而他之所以十余年来以决绝地姿态离开家庭,不是自己找不到与父母和平共处的方法,而是父母对他持续伤害的结果。离开家庭,不是王猛刻意去逃避责任,或者单纯发泄情绪,这仅仅只是他的思维方式带来的思考结果。


王猛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说,“搞不懂他是啥原因”,到如今都不能理解孩子所说的“控制”。正是因为双方的思维方式和归因特点完全不同,才会导致双方很难互相理解对方的想法。


从这个角度说,王猛和他的父母也是一方来自火星,一方来自金星。彼之蜜糖,吾之砒霜,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一种另类解读。

 

2.jpg

 



思考二:父母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我并不认同。父母错了,那就是错了,没有什么可辨驳的。但是,我认为,王猛的父母所犯的错误,是能力问题,而不是态度问题。


一是表达能力有问题,二是共情能力有问题,三是养育能力有问题。这种种问题,都可以从王猛的万字控诉中看到影子。


比如,王猛上小学时丢了文件,找回后发现被人乱涂乱画,妈妈的回应是“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比如,上高中时,他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父亲开始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哼。”


比如,王猛上小学一年级时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嘲笑,直到王猛读大学时,这种嘲笑的声音依然在耳边。他指责父母在面对这些嘲笑的时候并没有予以保护。


在王猛的眼中,母亲对外界所有伤害他的人和事反应冷淡、无动于衷,父亲甚至会反过来责骂他,从不顾及他的感受,父母是如此的不称职,如此的冷漠无情。


可是在我的眼中,我只看到了一对笨拙的、不会表达爱的父母。亲情是天生的,爱则需要学习。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爱的表达方式未必正确。


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其实是在告诉孩子,外面人心险恶,你要学会自我保护。


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其实是想表达,不要因为成绩好就骄傲,不要总想着得到特殊待遇。


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也只不过是想说,你该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好可以应对各种人。


这些话的确很生硬,很尖锐,但里面包裹的情感是有温度的,是父母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在教导儿子。我们不能因为王猛父母选择了错误的表达方式,就连同他们的爱子之心一同否定。


他们爱孩子的心没有错,他们希望孩子能吞下委屈、适应社会的初衷没有错,但是他们传递价值观的方式错了,没有理解、没有共情、没有家庭教育的知识,只有强势、只有说教、只有在孩子看来是“控制”在父母看来是“关爱”的表达。


态度可以转变,如果王猛父母是态度问题,有很多办法可以让他们转变态度。但是,他们是能力出了问题,表达能力、共情能力、养育能力只会随着时间流逝保持相对稳定。正是由于这些能力上的不足,导致家庭出现了纷争,也恰恰是由于这些能力上的不足,让他们很难去作出改进和提升,同样是由于这些能力上的不足,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王猛在学过心理学之后,跑去跟父母讲道理,无疑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就算是有了后来的万字长文,王猛也没办法把父母说明白。

 



思考三:王猛,你的心理学只学会了一半!

 

王蒙是一名80后,曾是四川某地级市的高考理科状元,属于别人眼中的“学霸”。本科在北大读生物专业,因为他觉得自己性格上具有“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的弱点,所以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深造学习心理学专业,希望能在心理学学习中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3.jpg

 

可是学习心理学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将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归咎于父母的控制、不理解、不支持,十年中唯一一次回家停留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几年前留下一封长信后删掉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以示决裂。


我相信,王猛的确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了伤害,作为一名心理学者,我也很高兴他愿意选择心理学来完成自救的过程。可是,让我遗憾的是,学完心理学,他对父母的怨恨有增无减,对家庭的逃离欲望持续十年,并且把自己身上的所有问题都推给了父母,让父母成为“罪魁祸首”。


至此,我只能说,王猛啊,你的心理学只学了一半!


心理学讲记忆是会骗人的,我们记住的未必是真实发生的;心理学讲人格是多维的,王猛只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心理学讲内归因和外归因,王猛只擅长做外归因;心理学讲事物是平衡的,他只记住了父母给他的伤痕,没有片语提及父母曾给他的美好。


心理学提倡宽恕和包容,因为宽容别人,才能放过自己,我只看到了埋怨和憎恨;心理学讲逃避是一种不够健康的压力应对方式,王猛依然选择一走了之、一避到底;心理学讲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王猛却还在使用青春期的方式处理问题。


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自己身上的性格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形成性格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学可以指导我们如何面对伤痛、完成自我成长。显然,王猛用心理学作为弓箭,奋力地射出了他的怒火;却忘记了,心理学可以成为良药,帮助他治疗内心的创伤。

 



思考四:为什么这篇报道会引发热议?

 

第一,题目太吸引眼球。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12年决裂”,种种冲击性极强的字眼,让这篇报道想不火爆都难。再加上人人都有家庭,阅读群体极为庞大,几乎覆盖整个互联网用户。庞大的人口基数,迅速引发10万+的阅读量和转载量。

 

第二,小伙伴们代入感太强。小伙伴们谁敢拍着胸脯说,一点不曾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受过伤?恐怕大伤、小伤总会有一些。正好这篇文章一出,顺便发发对父母的牢骚抱怨、翻翻旧帐,也可以理解。

 

第三,为人父母的朋友们,代入感也不弱。想想自己身上也背负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又不是教育专家(即使是专家也不保证教育自己孩子没问题),又没有经受过为人父母的岗前培训,想像一下现在搂在怀中的小儿将来有可能会变成“刘猛”“张猛”,真是情感和理智双重不能接受,自然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四,教育界大咖纷纷表态,意在隔山打牛。教育问题一向是个大问题,但是从没有像最近20年这样被全社会提高到一个如此敏感的程度。王猛事件一出,各路专家直指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甚至个别文章有妖魔化的嫌疑。

 

我以为,中国的家庭教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存在一些危机和隐患,但并非全都是不好。全盘否定中国家庭教育的人,不是西化程度太深,就是另有所图。

 


 

小 结

 

最后,回归到王猛事件。我的观点是,我们可以通过原生家庭来找原因,用来与自己和解,帮助自己修正和完善,但请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咎于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为自己的不完美找个完美的理由。

 


 
 
 上一篇:女留学生骗光父亲320万后消失:被富养毁掉的家庭
 下一篇:为什么中国式亲情总是培养出白眼狼?

选择内观心理的理由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021-2281-8606
微信咨询:13601732813
QQ咨询:1902932835
中心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445号新越时美大厦(武定路口)5B